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期间举行的2021全球绿色经济财富论坛开幕式暨“碳中和”主题论坛上,工信部原部长、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在主旨演讲时指出,2019年中国生产和消费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达到100亿吨,全球总量为331亿吨,中国比重达到30%,仍保持年约1.5%左的增幅。李毅中指出,“美国年排放为48亿吨,且美欧日碳排放都在下降。中国是发展中国家,减碳减排形势严峻,任务艰巨。”李毅中认为,中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只有30年的时间,少于发达国家的40-50年的周期,难度加大。
李毅中表示,减排目标主要在于控制和改进生产消费活动,调整优化能源结构、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,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,减少化石能源。
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、国家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在同一场论坛上也表示,实现“双碳”目标,中国需要“付出极其艰巨的努力”。
刘燕华分析说,中国碳排放总量大,随着工业化的发展,排放量还在逐渐增高,“中国有一句话叫船小好调头,但这么大的总量要调头,是要经过艰苦努力,需要巨大的动能才能够实现。”
其次,刘燕华表示,中国实现“双碳”目标跟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紧密联系在一起。他认为,中国许多于位于产业链低端、资源型高耗能的产业目前还占优势。因此在工业发展的爬坡阶段,进行转型无异于“脱胎换骨”。
中国实现“双碳”目标时间非常紧。刘燕华指出,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长达200年,中国只有60年左右。西方国家200年实现碳达峰,中国2030年就要实现这一目标,时间非常紧迫;另外从碳达峰到碳中和,美国从2007年到目标2050年间隔43年,欧盟间隔71年,而中国只有30年。这也为中国带来了相当的难度。
除此之外,刘燕华表示,中国经济增长与化石能源的使用还处于同步增长状态,经济不断增长,能源需求也在不断增加。而美国在2007年就到达了经济增长与碳放降低同期的交叉点。刘燕华表示,中国的能源结构仍以煤为主,占比58%,中国的资源禀赋与能源供给形成了矛盾,天然气与石油的对外依存度较高,用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困难要比其他国家艰巨的多。
那么,出路在哪里?
刘燕华表示,首先要改变发展理念,用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的发展理念来实现“双碳”目标;另外,要进行结构调整,重点是提高效率,首先考虑的是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控制;其次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,产业要向价值链高端转移;在重点突破领域上,除了明确的电力、建筑、交通制造业等,消费领域的减排也是一个重要问题。
刘燕华总结说,“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目标是中国人自己要做的事情,是我们发展阶段所决定的,是我们愿意做的,这也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必要途径。”刘燕华认为,在人均收入还处于较低水平的工业化中期阶段,用较短的时间实现“双碳”目标,中国将走一条与发达国家不一样的发展道路。刘燕华也指出,碳达峰与碳中和是中国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和选择,在新的国际形势下,合作与竞争共存,中国一定会在这个问题上实现自主自强。作为负责任大国,中国一定会用行动为世界作出贡献。